五四青年節,各位都怎么慶祝的?
在武漢,100名初任公務員選擇了這種意義非凡的慶祝方式——
5月4日,《用生命詮釋忠誠》一書首發報告會在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的誕生地舉行。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向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舉起屠刀,白色恐怖迅速蔓延全國之際,中國共產黨于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漢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并選舉產生了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在隨后的革命斗爭中,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10名成員中,8人先后犧牲,用生命詮釋了對信仰的忠誠。
在五四青年節這一天,武漢市在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舉行第十九個黨風廉政建設宣教月首場活動,弘揚8位烈士忠誠于黨、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教育激勵廣大黨員干部更好踐行“忠誠、干凈、擔當”使命。100名初任公務員現場聆聽報告,并進行集體廉潔宣誓。
活動現場,蔡以忱嫡孫蔡亞生向初任公務員們講述了祖父的故事,動情處不禁眼含淚光。
“祖母當年生活困難,祖父走后,她想過去找董必武,但猶豫再三還是沒去;父親從來不愿找政府麻煩,讓家人盡量靠自己的力量解決,還說‘有困難的人太多了,如果我們老是伸手向組織要這要那,會愧對祖先’。
祖父這么勇敢,這么廉潔,我們后輩絕不能給他丟臉。我這一輩子為人處世,都是以爺爺作為自己的榜樣,我覺得我們做后人的,必須繼承他的精神風范。我會不斷搜集與祖父有關的資料和報道,還要把它們留給子孫。”
2017年6月,長江日報記者分赴全國各地尋訪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8位烈士的后人,集中呈現了王荷波、楊匏安、許白昊、張佐臣、蔡以忱、楊培生、蕭石月、阮嘯仙等8位烈士的革命事跡和精神,精心編輯成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當天會上,《用生命詮釋忠誠——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犧牲者尋訪》正式出版發行。
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陳鵬鳴對該書給予了高度評價——
“《用生命詮釋忠誠》一書,為全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提供了一部極其生動的好教材。長江日報這組報道以敏銳的政治意識、超前的選題策劃、深入基層的采訪打動了人民出版社。我們將一直與黨同行,也始終與黨同心,為人民出好書。”
報告會上,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宋健向在座初任公務員講述了革命先輩浴血奮戰、廉潔奉公的故事——
“這些革命先烈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黨,一切為了人民。在武漢成立的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其成員來自于普通群眾當中,他們和人民群眾有著天然的血肉聯系,始終將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放在心上,從不計較個人安危乃至個人生死,廉潔正直,他們的精神內核,值得新時代每個黨員干部傳承發揚。”
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犧牲的8位成員中
年紀最大者45歲,最小21歲
今天,讓我們一起銘記!
王荷波(1882-1927)
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 45歲犧牲
“請求黨組織對我的子女加強革命教育,教育他們千萬別走和我相反的道路。”
楊匏安(1896-1931)
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副主席 35歲犧牲
“再苦再危險,我們也要革命到底。”
許白昊(1889-1928)
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 39歲犧牲
“決當做中國有用之人。”
張佐臣(1906-1927)
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 21歲犧牲
“請帶一信給我的妻子,叫她不要難受。”
蔡以忱(1896-1928)
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 32歲犧牲
“要為百姓著想,不要找組織的麻煩。”
楊培生(1883-1927)
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 44歲犧牲
“一個人能為天下勞苦工人的解放多做些事,打倒了反動派,大家安居樂業,不就是頂好的事嗎?”
蕭石月(1900-1927)
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 27歲犧牲
蕭石月的遠大抱負,在他小小年紀時就顯露了出來,7歲時就曾說:“等我長大了,我也打天下,讓窮苦百姓翻身做主。”
阮嘯仙(1897-1935)
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 38歲犧牲
“哪怕是最困難時候,仍要與黨保持一致。”